在4-9岁阶段,大多数孩子专注的是如何在色彩与物体之间建立起关系,而该关系的质量并不重要。有一天,玛丽发现草坪是绿色的,并且她也能把草坪画成绿色的。这一发现让人如此着迷,以至于她并不关心这种绿是偏黄还是偏蓝,而且她对此并不感兴趣。既然混色的目的是为了区分细微的差别和差异,那孩子自然不会去混合她的颜料。只有当她开始关注并区分不同颜色的草坪,或是开始注意到色彩间的细微差别时,她才会开始混色。
我们已经把玛丽对草坪的“兴趣”与她观察并注意到细微色差的能力区分开了。兴趣或源自情感,或源自理性认知。玛丽对草坪感兴趣是因为她曾经帮助播种,而现在正在期待它的生长。但是,她也可能对不同的草坪产生了兴趣,一个偏蓝绿色,而另一个可能偏黄色。她对不同的草坪的认知,连同草坪生长的情感兴趣,可能会形成一个更具识别度的色彩关系。我们所要培养的正是这种认知和情感上的兴趣,这会让孩子对色彩更敏感。
在该年龄段,孩子很难用眼睛观察到色彩的特性和差异,视觉观察通常是稍后建立起来的,即孩子对其周围环境变得更有鉴别力时。不要强迫你的孩子去观察事物,观察是一种自然而然生发出来的能力。如果目前不需要观察,孩子可能只对周围的环境变得有鉴别力,而不会提高观察能力。由早熟的批判态度而导致的自我觉醒,只会让孩子过早地成人化,并因此削弱他潜意识里的创造力。
多数家长仍然认为艺术就是描绘自然,并且“正确”的色彩关系属于其中的一部分。需要一再强调的是:孩子自由而健康地成长,比任何最终成品都重要,成人化的作品只会取悦家长却伤害了孩子。
的确,家长对色彩的任何本能的情感反应都会影响孩子的敏感度;我至今记仍记得母亲在提及她身边那些漂亮颜色时是何等欣喜。如果我记得准确的话,我感受到的仅仅是参与和分享了她那时令人感动的兴奋;这与最近的实验结果完全契合——符合孩子对色彩认知的发展。
我确信,那样的情感参与对提升我的色彩敏感度是一种很好的刺激。总之,自然的情感反应与强加的反应区别很大;让孩子能够自由表达,并让他自己找出色彩关系中的差异,这种自由不仅对儿童的色彩认知,并且对其全面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。